watermelon's garden

你的想法,正在欺騙你嗎?

思考 心理 成長
鍋條麵
"就像你坐在路邊,看著一輛輛汽車(念頭)駛過,你只是一個觀察者,不必跳上每一輛車,隨它而去。"

一、我們都活在自己編造的故事裡

前幾天考科目三,我不小心撞了別人的車。電光石火間,大腦瞬間開啟了風暴模式:完了,要賠錢了;教練會怎麼看我?這次肯定考不過了;回家怎麼交代……

但現實是,儘管時間/心理成本很高,但事情過去了,也還就那樣,生活還就那個繼續,該回家成為隨叫隨到勞動力/vibe coding/讀書等等事情還是一股一股來,就像wave一樣,"在足夠長的歷史中,我們根本不會犯錯,因為這根本就微不足道"。

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一台故事販賣機。它能輕易將"我蹭了車"這個簡單事實,渲染成一部驚心動魄的災難片。而最危險的是,我們常常信以為真。

這與《人性的枷鎖》中的菲利普何其相似。他跛腳的生理缺陷,在腦海中被放大、扭曲成"我是個殘疾人,所有人都會鄙視我"的內心獨白。這個"故事"如枷鎖般困了他大半生,直到最後他才幡然醒悟,那僅僅是自己的想像。

回想一下,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焦慮,不正是源於這些永不間斷的內心戲嗎?

二、為大腦的能量"重定向"

你是否發現,當我們停止胡思亂想時,那股無處安放的思維能量並不會憑空消失,它迫切需要一個出口。

《萬神殿》裡面下棋的老頭,他就說:在監獄裡面,你要保持你的腦子清醒,但又不能太敏銳。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喜歡遊戲的原因。回想高三時我意外地發現,打遊戲/讀小說竟能幫我維持一種恰到好處的清醒。大腦被複雜的信息流占滿,根本無暇分心去焦慮。這其實是為大腦的能量找到了一個建設性的出口,否則它便會默認運行那些固有的焦慮程序:擔心成績、憂慮未來、揣測他人的眼光。(hhh但是需要控制一下時間分配很費人,當時是爽了,現在可要好好鍛煉身體)

最近開發APP的經歷同樣印證了這一點。當我全神貫注於"我想實現什麼功能"時,"做不出來怎麼辦"之類的擔憂便毫無立足之地。當能量流向創造,焦慮自會悄然退場。

書中的觀點一針見血:關鍵在於,要清晰地分辨哪些是你的"主動思考",哪些只是大腦自動運行的"後台程序"。

三、別做自己想法的劊子手

童年時,我們的腦中總會迸發出天馬行空的想法。而現在,每當一個念頭萌生,內心總會立刻跳出無數個聲音來反駁:

  • "沒時間。"
  • "沒錢。"
  • "太難了。"
  • "不切實際。"
  • "別人會怎麼想?"

不知不覺中,我們成了自己靈感的劊子手。但其實 nobody cares,只管自己做自己想乾的事情就可以了,只是如果有這種心態的話,會發現很多事情忙不過來,做不過來,那就要學會區分自己的priority了。

前段時間想做個APP,我的第一反應是,這個流程也太麻煩了吧。儘管我已經試過用Claude可以快速地做出一個可以用的app,但我仍然覺得Apple develop的那個99刀的費用太貴了。而且我還了解到,我需要買一個蘋果的MacBook,我就覺得,哇,這真的是難以置信。一整套花了我好多錢,儘管我這個mac還是二手的。最終,我真的把它做了出來。儘管它很簡陋,但那種從無到有的創造快感,是無與倫比的真實。

現在已經有兩個可供發布了。早上我說這都快一週了怎麼還沒發布,然後前天就發了封郵件給Apple,問一下是怎麼回事。他說:"哦,原來那個呃,歐盟那邊有一個法規,就是說要確認你是不是交易商。"也終於是快發出來了。

《人性的枷鎖》裡的菲利普也總是自我設限,他反覆問"我應該做什麼",卻很少問"我想做什麼"。書中有個細節深深打動了我:他在巴黎學畫,雖然後來發現自己天賦平平,但他卻說:"我學會了看。"——他獲得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。

有時候,這不就足夠了嗎?我們常常過於執著於"有用",卻忘了許多美好的事物恰恰是"無用"的。讀書、散步、發呆……這些事看似無用,卻能分別帶給我們快樂、平靜與靈感。

四、別在"計劃"裡坐以待斃

我們太容易被"如何做"困住,陷入"過度準備"的陷阱。想健身,必先研究複雜的訓練計劃;想讀書,必先羅列詳盡的書單;想旅行,必先準備完美的攻略。結果,周密的計劃成了行動的絆腳石。

開發APP的經歷讓我領悟到一個道理:很多時候,你只管開始,路自然會顯現。我最初並不知道如何實現所有功能,唯一的念頭就是創造一個幫助自己記錄想法的工具。正是在這個目標的牽引下,該用什麼技術、如何設計界面,答案竟一個個水落石出。

然而,理解了這一切後,一個更深的問題浮現了:如果思維如此不可靠,我們到底該相信什麼?

答案是:相信思維靜默後的直覺。

還是以APP為例。現在已經少有"技術難題"這麼一個說法了,只是比較難以實現。只是要和AI討論得比較多,才能夠實現。就是不要把自己困在一張椅子上,坐在電腦前絞盡腦汁思考,然後用焦慮灌溉自己。

如果說感覺卡住了,那就出去走走,可以戴上一個錄音筆,或戴上手機,記錄一下自己突然蹦出來的想法。現在真的是一想一個APP就出現了,只要你和AI有足夠多的互動經驗的話。恰是在那個萬念俱寂的瞬間,一個極其簡單的解決方案毫無徵兆地湧現出來。

這,或許就是書中所說的"內在智慧"。它一直都在,只是平日裡被我們思維的噪音淹沒了。

五、用"然後呢?"刺破慾望的泡沫

最近,我學會了一個有力的問題:"然後呢?"

這個簡單的追問,像一根針,輕輕刺破了慾望的泡沫。它讓我想起《萬神殿》中的一個觀點:有時候,刻意的"無知"是一種自我保護。我們不需要知道所有事,也無需接收所有信息。

當眼睛總是向外看時,就很難聽清自己內心的聲音。我們都想"做自己",可如果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模糊不清,又談何"做自己"呢?想念學校那種可以自由自在的感覺。可以擁有自己大部分的空間、時間。

就像你坐在路邊,看著一輛輛汽車(念頭)駛過,你只是一個觀察者,不必跳上每一輛車,隨它而去。

科目三那次的經歷或許有些戲劇化,像一次"頓悟"。我發現真正的平靜,更多是以微小、日常的形式降臨。比如,在為一個Bug心煩意亂時,我會先停下來,覺察到腦中"不想玩了""這下完了"這些聲音,然後告訴自己:"哦,這只是一個念頭。我還有git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