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melon's garden

一個能泡好茶的人,壞不到哪裡去

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 生活哲學
鳳凰山茶園
"一個能泡好茶的人,壞不到哪裡去。"
"可以隨意,不能隨便。"

主動與被動的藝術

葉漢鐘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我:「很多人不是在泡茶,而是被茶泡。」為什麼這樣子說呢?當你在泡茶的時候,你是能夠通過你想要的一種技法,結合你已有的器具,把茶的優點完全表現出來。不管它是好茶還是壞茶,你都能夠把它的優點表現出來,各有各的風味。

如果是被茶泡的話,你就是把茶的全部優點和缺點全部都表現出來。更為甚者,他就只是把茶的全部缺點表現出來。那這個茶湯肯定是不好喝的,這份茶也稱不上一份作品。

就像使用AI一樣,如果能合理地限制這麼一個外部大腦,那麼你就可以讓它為你做任何事情,如果只是胡亂告訴它我想要什麼,卻沒在自己心裡有個框架在的話,是不可能把AI的優點都表現出來的。

二十年入門的功夫

既然茶藝的本質是把茶泡好,那麼問題來了:為什麼我們總是泡不好茶?

潮州工夫茶有個說法叫「三個半師傅」:製茶師傅、焙火師傅、拼配師傅,還有半個泡茶師傅。為什麼泡茶師傅只算「半個」?因為泡茶不像製茶那樣有固定工藝,它更多依賴個人的感悟和臨場發揮,很難有標準化的「師傅」級別。要把太極的圓融入進去,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。

這不是在嚇唬人,而是在說一個事實:泡茶看似簡單,實則是一門需要用心感悟的技藝。

一個有趣的現象:當我專注於茶葉、水溫、時間時,那些平日裡的焦慮竟然消失了。茶為注意力提供了一個完美的錨點。就像我們在心理學上說的一樣,進入到了一種心流的狀態——一種完全沉浸於當下的狀態。大腦釋放出了很多種激素,從而產生了幸福的感覺。

隨意不隨便的智慧

潮州工夫茶有句話:「可以隨意,不能隨便。」這句話初聽矛盾,細想卻充滿智慧。

「隨意」是說環境可以變化——在山上、在家裡、在任何地方,你都可以泡工夫茶。但「不能隨便」是指對茶的態度和基本的技法不能馬虎。強調對茶的尊重,茶葉投入水中是進入另一個輪迴。泡茶時需要專注,不被外界干擾,體現對茶和客人的尊重。

真正的泡茶高手,是「用神泡茶」。這聽起來玄乎,但他解釋說:就像書法家寫字,寫到忘我境界時,就像他喝醉的時候,他寫出來的字就最美了;泡茶也是如此,當你與茶融為一體時,自然能泡出好茶。

童年時玩泥巴,沒有人教我們「標準」,我們只是用心感受,卻總能做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。

我讀過園藝的散文,也上過園藝課,最後也才發現,究竟自己的花園美不美,是透過自己的眼睛去看的。

體驗勝過千言萬語

我們太容易被複雜的茶文化理論困住,卻忘了最簡單的問題:這茶好喝嗎?

第一次用潮州的朱泥小壺泡單叢茶時,我並不理解為什麼要用這麼小的壺,為什麼杯子要這麼薄。但當茶湯入口時,答案不言自明——這樣泡出來的茶,就是比其他方法好喝!

理解了「為什麼」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先體驗到「是什麼」。就像你不需要懂音樂理論也能感受到貝多芬的美妙,你也不需要成為茶學專家才能品出好茶的滋味。

現在我明白了,潮州工夫茶傳承了幾百年,不是因為它的理論有多深奧,而是因為它確實能泡出好喝的茶。我們的目標只有兩個:第一個是泡出適合的茶,第二個是享受泡茶的過程。

他要喝濃的,就給他喝濃的;他要喝淡的,就給他喝淡的;他要什麼風味的,就給他什麼風味的。在這個泡茶的過程中,精神內守,達到一種與世界和諧的狀態。

但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即使我們明白了茶藝的本質,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:我們還有時間好好泡茶嗎?

慢的力量

真正的潮州工夫茶,需要你慢下來。

從燒水開始,炭火慢慢升起,水聲由急轉緩;選茶、投茶、注水、出湯,每一步都不能急躁;品茶時更要細細品味,感受香氣的層次,體驗茶湯在口腔中的變化。

這不是在浪費時間,而是在享受時間。

「一個能泡好茶的人,壞不到哪裡去。」一個能夠尊重茶的人,才能夠尊重人啊。一個連茶都不尊重的人,他怎麼去尊重人呢?對於葉老師來說,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,他從小學三年級打架,到初中三年級,茶改變了他。是茶給了他一次煥然一新的機會。我想說,在我腦海裡,我的觀點是,一個愛閱讀的人,也不會是一個很壞的人。

這,或許就是潮州工夫茶想要告訴我們的: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我們需要為自己保留一點慢下來的空間,找回生活本該有的質感。

細節裡的學問

幾天的學習中,很有意思的是中午時光,有時候我會先到那裡,然後就可以問青青老師問題。青青姐講得很清晰。也是從她身上我學到了比喻的魅力。

她可以用一顆蘋果來比喻綠茶、紅茶、烏龍茶、黑茶的不同製作過程。我們還聊到了茶葉本身是沒辦法做成完全穩定的產品的,但作為拼配茶,它就能拼出一個比較穩定的產品。當時我們在那裡喝茶,剛好手邊還有一個糕點,隨手一拿,又是一個精妙的比喻。

學習過程中,我才知道工夫茶有這麼多以前沒想到的細節。比如它可以有一套非常複雜的器具:各種各樣的洗盤、炭爐、砂銚等等,器具體系相當複雜,現在已經簡化了很多。我還知道了原來還有拼茶師這麼一個專門的工作,就是把不同的茶葉拼配起來。

還學到了小知識:擺杯子時,三個杯的尖角要向著自己,客人看到的這三個杯子組成「品」字;用紫砂壺沖泡時,要在靠近壺嘴的地方形成一個傾角,這樣出來的茶湯會比較穩定,避免上下分層;注水時要從靠近杯把的那一半注水進去,可以通過高沖和低沖來控制茶湯的味道。

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哲理討論——關於雲和霧。其實雲就是霧,霧就是雲,它們都是水分子。近看是霧,遠看是雲。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,但人們總想要給它們添加一些人為的區別。

我事後又想到,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能量放置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,例如新聞、八卦,才使得沒機會去解決生命中不斷的陣痛。不是說消遣娛樂不好,而是得關心一下自己,關心那個最懂你的人。就像《反脆弱》裡面提到的,我們的語言也會限制我們的思維,中文裡並沒有「脆弱」的一個真正意義的反義詞,「堅韌」、「堅強」……都不是,只能是「反脆弱」。

山中茶園的啟示

經過幾天的學習,當我再次站到鳳凰山時,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茶園,望著那空中漂浮的雲海,望著那零零散散的舊房屋,我突然感覺到一種不一樣的感覺。

不僅僅是眼前壯麗的景象,還有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
或許我們不需要讓潮州工夫茶的傳承太過複雜,就像在鑰匙上開的槽,槽口越多,對應的鎖也就越複雜,誰也不能輕易打開。「道可,道非,常道。」希望我在見識到足夠多之後,也能放下放不下的,聽自己的聲音,和茶做朋友,珍惜靠運氣得來的每一份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