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想法,正在欺骗你吗?

"就像你坐在路边,看着一辆辆汽车(念头)驶过,你只是一个观察者,不必跳上每一辆车,随它而去。"
一、我们都活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
前几天考科目三,我不小心撞了别人的车。电光石火间,大脑瞬间开启了风暴模式:完了,要赔钱了;教练会怎么看我?这次肯定考不过了;回家怎么交代……
但现实是,尽管时间/心理成本很高,但事情过去了,也还就那样,生活还就那个继续,该回家成为随叫随到劳动力/vibe coding/读书等等事情还是一股一股来,就像wave一样,"在足够长的历史中,我们根本不会犯错,因为这根本就微不足道"。
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一台故事贩卖机。它能轻易将"我蹭了车"这个简单事实,渲染成一部惊心动魄的灾难片。而最危险的是,我们常常信以为真。
这与《人性的枷锁》中的菲利普何其相似。他跛脚的生理缺陷,在脑海中被放大、扭曲成"我是个残疾人,所有人都会鄙视我"的内心独白。这个"故事"如枷锁般困了他大半生,直到最后他才幡然醒悟,那仅仅是自己的想象。
回想一下,我们生活中有多少焦虑,不正是源于这些永不间断的内心戏吗?
二、为大脑的能量"重定向"
你是否发现,当我们停止胡思乱想时,那股无处安放的思维能量并不会凭空消失,它迫切需要一个出口。
《万神殿》里面下棋的老头,他就说:在监狱里面,你要保持你的脑子清醒,但又不能太敏锐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喜欢游戏的原因。 回想高三时我意外地发现,打游戏/读小说竟能帮我维持一种恰到好处的清醒。大脑被复杂的信息流占满,根本无暇分心去焦虑。这其实是为大脑的能量找到了一个建设性的出口,否则它便会默认运行那些固有的焦虑程序:担心成绩、忧虑未来、揣测他人的眼光。(hhh但是需要控制一下时间分配很费人,当时是爽了,现在可要好好锻炼身体)
最近开发APP的经历同样印证了这一点。当我全神贯注于"我想实现什么功能"时,"做不出来怎么办"之类的担忧便毫无立足之地。当能量流向创造,焦虑自会悄然退场。
书中的观点一针见血:关键在于,要清晰地分辨哪些是你的"主动思考",哪些只是大脑自动运行的"后台程序"。
三、别做自己想法的刽子手
童年时,我们的脑中总会迸发出天马行空的想法。而现在,每当一个念头萌生,内心总会立刻跳出无数个声音来反驳:
- "没时间。"
- "没钱。"
- "太难了。"
- "不切实际。"
- "别人会怎么想?"
不知不觉中,我们成了自己灵感的刽子手。但其实 nobody cares,只管自己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就可以了,只是如果有这种心态的话,会发现很多事情忙不过来,做不过来,那就要学会区分自己的priority了 。
前段时间想做个APP,我的第一反应是,这个流程也太麻烦了吧。尽管我已经试过用Claude 可以快速地做出一个可以用的 app,但我仍然觉得 Apple develop的那个 99 刀的费用太贵了。而且我还了解到,我需要买一个苹果的MacBook,我就觉得,哇,这真的是难以置信。一整套花了我好多钱,尽管我这个mac 还是二手的。最终,我真的把它做了出来。尽管它很简陋,但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快感,是无与伦比的真实。
现在已经有两个可供发布了。早上我说这都快一周了怎么还没发布,然后前天就发了封邮件给Apple,问一下是怎么回事。他说:"哦,原来那个呃,欧盟那边有一个法规,就是说要确认你是不是交易商。"也终于是快发出来了。
《人性的枷锁》里的菲利普也总是自我设限,他反复问"我应该做什么",却很少问"我想做什么"。书中有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:他在巴黎学画,虽然后来发现自己天赋平平,但他却说:"我学会了看。"——他获得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。
有时候,这不就足够了吗?我们常常过于执着于"有用",却忘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恰恰是"无用"的。读书、散步、发呆……这些事看似无用,却能分别带给我们快乐、平静与灵感。
四、别在"计划"里坐以待毙
我们太容易被"如何做"困住,陷入"过度准备"的陷阱。想健身,必先研究复杂的训练计划;想读书,必先罗列详尽的书单;想旅行,必先准备完美的攻略。结果,周密的计划成了行动的绊脚石。
开发APP的经历让我领悟到一个道理:很多时候,你只管开始,路自然会显现。我最初并不知道如何实现所有功能,唯一的念头就是创造一个帮助自己记录想法的工具。正是在这个目标的牵引下,该用什么技术、如何设计界面,答案竟一个个水落石出。
然而,理解了这一切后,一个更深的问题浮现了:如果思维如此不可靠,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?
相信思维静默后的直觉。
还是以APP为例。现在已经少有"技术难题"这么一个说法了,只是比较难以实现。只是要和 AI 讨论得比较多,才能够实现。就是不要把自己困在一张椅子上,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思考,然后用焦虑灌溉自己。
如果说感觉卡住了,那就出去走走,可以戴上一个录音笔,或戴上手机,记录一下自己突然蹦出来的想法。现在真的是一想一个 APP 就出现了,只要你和 AI 有足够多的互动经验的话。恰是在那个万念俱寂的瞬间,一个极其简单的解决方案毫无征兆地涌现出来。
这,或许就是书中所说的"内在智慧"。它一直都在,只是平日里被我们思维的噪音淹没了。
五、用"然后呢?"刺破欲望的泡沫
最近,我学会了一个有力的问题:"然后呢?"
这个简单的追问,像一根针,轻轻刺破了欲望的泡沫。它让我想起《万神殿》中的一个观点:有时候,刻意的"无知"是一种自我保护。我们不需要知道所有事,也无需接收所有信息。
当眼睛总是向外看时,就很难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。我们都想"做自己",可如果连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都模糊不清,又谈何"做自己"呢?想念学校那种可以自由自在的感觉。可以拥有自己大部分的空间、时间。
就像你坐在路边,看着一辆辆汽车(念头)驶过,你只是一个观察者,不必跳上每一辆车,随它而去。
科目三那次的经历或许有些戏剧化,像一次"顿悟"。我发现真正的平静,更多是以微小、日常的形式降临。比如,在为一个Bug心烦意乱时,我会先停下来,觉察到脑中"不想玩了""这下完了"这些声音,然后告诉自己:"哦,这只是一个念头。我还有git!"